您的購物車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

具有權益保障象徵的「契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清朝初期,面對當時土地被攻臺武官私佔、民有土地減少等問題,滿清政府開始鼓勵人民向政府申請拓墾無主荒地,並在收穫後賦予永久地權。然而到了康熙年間,政府將荒地全面視為番地,由熟番招墾。在政府積極推動開墾的背景下,契約制度應運而生,而現代在解讀文獻中出現的關鍵字「荒地」或是「番地」就可以分別對應到當時政府的政策及規定下地權的改變。也因此可以從契約中窺見制度層面的改革和法規的變化,從中探究國家與地方互動發展的情形。


本次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李文良教授,將目光聚焦於清代,深入剖析臺灣農墾、地權與契約的關係,帶大家從土地的角度觀看國家、官方政策制度、人民之間的互動,透過契約看見社會的動態。

————————————————————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 | 活動資訊


講者:李文良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著作:《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

活動日期:2024/4/28(日)14:30 - 16:00

活動地點:臺北記憶倉庫二樓講座區(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265 號)

報名人數:80 人(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自由隨喜

注意事項:為保障他人權益,已完成報名但臨時不克前來者,敬請提前告知 

主辦單位:臺北記憶倉庫、川流之島

協辦單位:景澤創意、大浪聚

————————————————————

溫馨提醒


1.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更新權利,請密切注意臺北記憶倉庫臉書專頁最新公告。

2. 場館設有無障礙電梯及無障礙廁所,身心障礙人士若需近一步了解場地狀況,或需專人諮詢,可撥打服務專線 02-2371-4597。

3. 活動當天會有拍照、攝影紀錄,照片及影片可能包含參加者的臉部表情、可辨識的明顯特徵,未來視情形可能作活動成果展覽使用。若對後續影像使用權益有疑義或不同意,請事先告知主辦單位。

4. 因講座內容涉及圖文版權授權,未經主辦單位及講師許可,活動現場禁止錄影。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登入註冊 後檢視商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