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

實體課程

【講座時間異動公告】講座原訂於 2025/4/13(日)14:30-16:00 ,因故調整至 2025/4/19(六)14:30-16:00。原先已完成線上報名者,我們會保留您的報名資料,並同步寄發講座時間異動通知信,如因時間異動需取消報名,請回信取消即可。造成不便,敬請見諒。————————————#倉庫講堂  #食的記憶 #BOLERO波麗路:臺北西餐廳中的時代風貌你最愛波麗路的哪一道經典菜色?擁有歷史建築文化資產身分的 #波麗路BOLERO,被譽為「臺北最老西餐廳之一」,餐廳的命名竟與西班牙舞曲有著浪漫的連結。座落於昔日商業交流最繁盛的大稻埕,波麗路最初以喫茶店之姿登場,隨著時..
NT 0
Brand: DRIVER
#倉庫講堂  #食的記憶 #一百多年來臺灣人如何請客你會如何挑選請客的地點?在多元族群擁抱的臺灣,飲食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歷史的淬煉。正是這種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讓「請客」這一傳統的社交活動,成為了展示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與文化認同的重要平台。18世紀初,北部的商業據點大稻埕,在商貿的蓬勃發展下,不僅促進了飲食交流的頻繁,也催生了屬於臺灣人自己的料理空間——酒樓。這些酒樓最初是達官貴人的社交場所,其中江山樓與東薈芳更是曾經聯合承辦過日本裕仁皇太子的御宴,展現了料理的精緻與國際化。本次講座邀請到《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一書的作者——蕭秀琴,以書籍..
NT 0
餐桌考古:吃台灣菜,説台灣事 |免費活動,每人限報名一個名額(名額已滿)
已結束
#倉庫講堂-食的記憶 #餐桌考古:吃台灣菜,說台灣事你心目中,最能代表台灣的是哪一道菜?哪一道菜,最能直接聯想到台灣?歷經過去不同的政權更迭,加上今日全球交流愈漸頻繁,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與交流下,我們餐桌上的「台灣菜」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今天的樣貌?又是如何形塑出今日的飲食習慣及味蕾偏好?本次講座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陳玉箴教授,以其著作《「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為講座主軸,與我們分享不同時期的社會結構下,台灣菜是如何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起探索台灣菜的演進與發展脈絡。————————————————————活動資訊 |餐桌考古:吃台灣菜..
NT 0
【花草燈籠】手作體驗工作坊
已結束
一年一度元宵節,一起來逛燈節、做燈籠!花草燈籠為傳統燈籠,早期使用紙與花材製成獨一無二的燈籠裡面為蠟燭發光。運用早期燈籠技術做改良製成安全又精美的花草燈籠。時間:2/24(六)16:30-17:30(約1小時)適合:親子、國小以上至成人內容:燈架組、壓花、led燈、漿糊費用:599元/一組,兩人同行1,000元(含兩組材料)主辦單位:臺北記憶倉庫、北門紅、景澤創意協辦單位:川流之島#臺北記憶倉庫 #工作坊 #花草燈籠 #元宵節 #手作 #燈籠 #新年快樂..
NT 599
倉庫講堂|【臺北百年酒廠的生與滅】「免費活動」每人限報名「一個名額」
已售完
倉庫講堂|【臺北百年酒廠的生與滅】建國啤酒廠(現為臺北啤酒工廠)是臺北市僅存的百年啤酒廠,也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啤酒廠。建國啤酒廠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更是臺北市重要的鐵道沿線產業遺產。如今,建國啤酒廠卻面臨了保存危機,原先規劃為「啤酒園區」欲保存廠區裡的歷史建物與日本時代留下的設備的計畫,卻急轉面臨部分廠區將做分割的困境?究竟原有的文化園區美好想像究竟為何?廠區為什麼要被分割?中間又遇到了什麼問題?若不想要讓唯一的百年酒廠消失,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本次講座我們將邀請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副秘書長 黃俊達、臺北啤酒工場工會 吳國良 理事長、台灣菸酒公司總工會 趙銘圓 前理事長,來為大家解密。..
NT 0
公園地景: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的綠色篇章 |免費活動,每人限報名一個名額
已結束
忙碌的臺北,公園綠地似乎是部分人逃離城市喧囂,親近自然的地方。是否想過,為什麼會有公園?除了休閒功能之外,還具有什麼樣的用途? 日治時期,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日本人將「公園」帶到臺灣,讓臺灣離現代化又近了一步。攤開1932年的「大臺北市區計畫」,共計規劃了17座公園,然而伴隨政權轉移與社會局勢變遷,部分公園的建設面臨停擺或變更為其他用途,這其中又有多少留存至今? 都市公園隱含了治理者對於都市的想像及居民對土地的情感依附。本次講座邀請到林芬郁老師,藉其著作《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與大家分享公園在臺北的緣起與都市發展下的地景變遷歷程。——..
NT 0
再生紙春聯工作坊
已結束
#舊紙變新福 #再生春聯添新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時光荏苒,一年已逝,而龍年將至——新年初升的太陽溫煦的照亮每一戶人家,你的家門口是否已經換上新的春聯?臺北記憶倉庫存收集了過期的文宣品與宣傳單,將紙張撕碎後製成紙漿後做成再生紙,讓紙張也可以和我們一起迎來新的春天,化作對來年的祝福。「再生」既有著重獲生命的意思,也象徵著脫胎換骨後的重新出發,用再生紙做成的春聯,寄託著舊日再生的祝福,讓每一張紙都有新的意義。每張紙上獨一無二的紋理也蘊含著飽含溫度的祝福。歡迎您參加我們的工作坊,把新年的願望寫在紙上,親手製作獨樹一幟的春聯吧臺北記憶倉庫祝福大家新的一年的都能有美好的前景活動時間|2/..
NT 150
古道中的文化遺跡與山林的近代化|免費活動,每人限報名一個名額(名額已滿)
已結束
#倉庫講堂 | #古道中的文化遺跡與山林的近代化山林厚實的植被底下,藏著他過去的痕跡。臺灣山林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吸引歷代當權者前來開發的原因之一,成為了各族群交集的場域。從早期的部落聯繫與文化活動,到後來政權的政策介入,每一條山徑都見證了山林的變遷與族群歷史的流轉。而這些古道隨著時代推進,也逐漸成為當代登山者探索的路徑。本次講座邀請到國立臺灣博物館——林一宏副研究員,以深厚的山林田野調查經驗與文化資產研究背景,與我們分享北臺灣山林古道中的遺跡。透過這些遺跡,追溯原住民族的生活與文化脈絡,及日本時代的山林開發治理及其與原住民族之間的互動歷程。————————————————————活動資訊 | ..
NT 0
台灣民俗采風|免費活動,每人限報名一個名額
已結束
民俗,無疑是認識當地居民及生活習慣的途徑之一。祭祀儀式、節慶慶典、民間俗信,每個習俗都承載著神秘的過去與深刻的文化意義。伴隨遠洋活動的開始,外來文化與島上民族傳統習俗的交匯,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民俗風情。時代更迭,民俗也在不斷的演變與發展。從過去的傳統到現代的創新,民俗文化經歷了千變萬化的歷程,但仍保留著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回到全球連結更為緊密的今天,民俗又會迎來什麼樣的變化?本次講座邀請長年致力於民俗推廣的林茂賢老師,從不同角度解讀臺灣民俗的淵源與演變,帶大家深入瞭解這塊土地上獨有的文化脈絡。————————————————————活動資訊 | 台灣民俗采風講者:林茂賢 /  臺中教..
NT 0
城中一座島(一):社子島的產業與聚落生活|免費活動,每人限報名一個名額
已結束
你知道臺北市有一座遺世獨立的半島嗎?坐落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之間,社子島在60年前被定為洪氾區後便禁止任何建設與開發,這也讓社子與臺北其他地方有著明顯的斷裂感。而社子島的居民們此後有如被放逐、遺忘,也成為象徵落後、單一且粗略的地理名詞。然而,在外人心中凋敝的社子島,卻富含了多采多姿的信仰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特色產業,更保留了許多獨有的在地知識,以及與都會生活截然不同,卻更充滿人情味的人際網絡。社子的聚落型態有何特色?與居民是在什麼樣的文化脈絡下建立在地社群與認同?當地的產業對臺北都會區又有什麼重要性?「城中一座島」系列講座的第一場邀請到臺大城鄉所研究生柳志昀,也是同名書籍的共同作者,以在地人的視角與..
NT 0
城中一座島(二):社子島的生態與水文|免費活動,每人限報名一個名額
已結束
三面受河水環繞的社子島,長久以來便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川流不斷改變與形塑著這座沙洲的輪廓,也形塑著在地生活記憶。往昔,綿密的溝渠自河道延伸佈滿社子島,造就了商業與農業的發展,也承載了居民與水共生的智慧與情感,更豐富了在地的生態系統。然而車行當道、治水工程進步把人跟水的關係疏離了:圳道的縮減、堤防的修建,讓社子與「河」、「水」的連結及記憶漸漸消逝,過往。居民過往面對洪水氾濫不僅保有著憂患意識,也發展出特殊的農業土地利用,如今社子島農業作為都市中的農業有什麼重要性?而島上農業生態與水文化為什麼對台北都會來說更顯珍貴?「城中一座島」系列講座的第二場邀請投入社子農業生態復振工作的 張式慧,也是同..
NT 0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
已結束
具有權益保障象徵的「契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清朝初期,面對當時土地被攻臺武官私佔、民有土地減少等問題,滿清政府開始鼓勵人民向政府申請拓墾無主荒地,並在收穫後賦予永久地權。然而到了康熙年間,政府將荒地全面視為番地,由熟番招墾。在政府積極推動開墾的背景下,契約制度應運而生,而現代在解讀文獻中出現的關鍵字「荒地」或是「番地」就可以分別對應到當時政府的政策及規定下地權的改變。也因此可以從契約中窺見制度層面的改革和法規的變化,從中探究國家與地方互動發展的情形。本次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李文良教授,將目光聚焦於清代,深入剖析臺灣農墾、地權與契約的關係,帶大家從土地的角度觀看國家、官方政策制度、..
NT 0
顯示 1 - 12 / 71 (共 6 頁)